NAND FLASH ECC校验原理与实现

news/2024/6/18 20:09:25

 

ECC简介
   由于NAND Flash的工艺不能保证NAND的Memory Array在其生命周期中保持性能的可靠,因此,在NAND的生产中及使用过程中会产 生坏块。为了检测数据的可靠性,在应用NAND Flash的系统中一般都会采用一定的坏区管理策略,而管理坏区的前提是能比较可靠的进行坏区检测。
  如果操作时序和电路稳定性不存在问题的话,NAND Flash出错的时候一般不会造成整个Block或是Page不能读取或是全部出错,而是整个Page(例如512Bytes)中只有一个或几个bit出错。
  对数据的校验常用的有奇偶校验、CRC校验等,而在NAND Flash处理中,一般使用一种比较专用的校验——ECC。ECC能纠正单比特错误和检测双比特错误,而且计算速度很快,但对1比特以上的错误无法纠正,对2比特以上的错误不保证能检测。
ECC原理
  ECC一般每256字节原始数据生成3字节ECC校验数据,这三字节共24比特分成两部分:6比特的列校验和16比特的行校验,多余的两个比特置1,如下图所示:
  
  ECC的列校验和生成规则如下图所示:

 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:
    P4=D7(+)D6(+)D5(+)D4  P4`=D3(+)D2(+)D1(+)D0
    P2=D7(+)D6(+)D3(+)D2  P2`=D5(+)D4(+)D1(+)D0
    P1=D7(+)D5(+)D3(+)D1  P1`=D6(+)D4(+)D2(+)D0
  这里(+)表示“位异或”操作
  
  ECC的行校验和生成规则如下图所示:
 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:
    P8 = bit7(+)bit6(+)bit5(+)bit4(+)bit3(+)bit2(+)bit1(+)bit0(+)P8
   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  这里(+)同样表示“位异或”操作
 
  当往NAND Flash的page中写入数据的时候,每256字节我们生成一个ECC校验和,称之为原ECC校验和,保存到PAGE的OOB(out-of-band)数据区中。
  当从NAND Flash中读取数据的时候,每256字节我们生成一个ECC校验和,称之为新ECC校验和。
   校验的时候,根据上述ECC生成原理不难推断:将从OOB区中读出的原ECC校验和新ECC校验和按位异或,若结果为0,则表示不存在错(或是出现了 ECC无法检测的错误);若3个字节异或结果中存在11个比特位为1,表示存在一个比特错误,且可纠正;若3个字节异或结果中只存在1个比特位为1,表示 OOB区出错;其他情况均表示出现了无法纠正的错误。
ECC算法的实现
  static const u_char nand_ecc_precalc_table[] =
  {
    0x00, 0x55, 0x56, 0x03, 0x59, 0x0c, 0x0f, 0x5a, 0x5a, 0x0f, 0x0c, 0x59, 0x03, 0x56, 0x55, 0x00,
    0x65, 0x30, 0x33, 0x66, 0x3c, 0x69, 0x6a, 0x3f, 0x3f, 0x6a, 0x69, 0x3c, 0x66, 0x33, 0x30, 0x65,
    0x66, 0x33, 0x30, 0x65, 0x3f, 0x6a, 0x69, 0x3c, 0x3c, 0x69, 0x6a, 0x3f, 0x65, 0x30, 0x33, 0x66,
    0x03, 0x56, 0x55, 0x00, 0x5a, 0x0f, 0x0c, 0x59, 0x59, 0x0c, 0x0f, 0x5a, 0x00, 0x55, 0x56, 0x03,
    0x69, 0x3c, 0x3f, 0x6a, 0x30, 0x65, 0x66, 0x33, 0x33, 0x66, 0x65, 0x30, 0x6a, 0x3f, 0x3c, 0x69,
    0x0c, 0x59, 0x5a, 0x0f, 0x55, 0x00, 0x03, 0x56, 0x56, 0x03, 0x00, 0x55, 0x0f, 0x5a, 0x59, 0x0c,
    0x0f, 0x5a, 0x59, 0x0c, 0x56, 0x03, 0x00, 0x55, 0x55, 0x00, 0x03, 0x56, 0x0c, 0x59, 0x5a, 0x0f,
    0x6a, 0x3f, 0x3c, 0x69, 0x33, 0x66, 0x65, 0x30, 0x30, 0x65, 0x66, 0x33, 0x69, 0x3c, 0x3f, 0x6a,
    0x6a, 0x3f, 0x3c, 0x69, 0x33, 0x66, 0x65, 0x30, 0x30, 0x65, 0x66, 0x33, 0x69, 0x3c, 0x3f, 0x6a,
    0x0f, 0x5a, 0x59, 0x0c, 0x56, 0x03, 0x00, 0x55, 0x55, 0x00, 0x03, 0x56, 0x0c, 0x59, 0x5a, 0x0f,
    0x0c, 0x59, 0x5a, 0x0f, 0x55, 0x00, 0x03, 0x56, 0x56, 0x03, 0x00, 0x55, 0x0f, 0x5a, 0x59, 0x0c,
    0x69, 0x3c, 0x3f, 0x6a, 0x30, 0x65, 0x66, 0x33, 0x33, 0x66, 0x65, 0x30, 0x6a, 0x3f, 0x3c, 0x69,
    0x03, 0x56, 0x55, 0x00, 0x5a, 0x0f, 0x0c, 0x59, 0x59, 0x0c, 0x0f, 0x5a, 0x00, 0x55, 0x56, 0x03,
    0x66, 0x33, 0x30, 0x65, 0x3f, 0x6a, 0x69, 0x3c, 0x3c, 0x69, 0x6a, 0x3f, 0x65, 0x30, 0x33, 0x66,
    0x65, 0x30, 0x33, 0x66, 0x3c, 0x69, 0x6a, 0x3f, 0x3f, 0x6a, 0x69, 0x3c, 0x66, 0x33, 0x30, 0x65,
    0x00, 0x55, 0x56, 0x03, 0x59, 0x0c, 0x0f, 0x5a, 0x5a, 0x0f, 0x0c, 0x59, 0x03, 0x56, 0x55, 0x00
  };
  // Creates non-inverted ECC code from line parity
  static void nand_trans_result(u_char reg2, u_char reg3,u_char *ecc_code)
  {
    u_char a, b, i, tmp1, tmp2;
    /* Initialize variables */
    a = b = 0x80;
    tmp1 = tmp2 = 0;
    /* Calculate first ECC byte */
    for (i = 0; i < 4; i++)
    {
      if (reg3 & a)    /* LP15,13,11,9 --> ecc_code[0] */
        tmp1 |= b;
      b >>= 1;
      if (reg2 & a)    /* LP14,12,10,8 --> ecc_code[0] */
        tmp1 |= b;
      b >>= 1;
      a >>= 1;
    }
    /* Calculate second ECC byte */
    b = 0x80;
    for (i = 0; i < 4; i++)
    {
      if (reg3 & a)    /* LP7,5,3,1 --> ecc_code[1] */
        tmp2 |= b;
      b >>= 1;
      if (reg2 & a)    /* LP6,4,2,0 --> ecc_code[1] */
        tmp2 |= b;
      b >>= 1;
      a >>= 1;
    }
    /* Store two of the ECC bytes */
    ecc_code[0] = tmp1;
    ecc_code[1] = tmp2;
  }
  // Calculate 3 byte ECC code for 256 byte block
  void nand_calculate_ecc (const u_char *dat, u_char *ecc_code)
  {
    u_char idx, reg1, reg2, reg3;
    int j;
    /* Initialize variables */
    reg1 = reg2 = reg3 = 0;
    ecc_code[0] = ecc_code[1] = ecc_code[2] = 0;
    /* Build up column parity */
    for(j = 0; j < 256; j++)
    {
      /* Get CP0 - CP5 from table */
      idx = nand_ecc_precalc_table[dat[j]];
      reg1 ^= (idx & 0x3f);
      /* All bit XOR = 1 ? */
      if (idx & 0x40) {
        reg3 ^= (u_char) j;
        reg2 ^= ~((u_char) j);
      }
    }
    /* Create non-inverted ECC code from line parity */
    nand_trans_result(reg2, reg3, ecc_code);
    /* Calculate final ECC code */
    ecc_code[0] = ~ecc_code[0];
    ecc_code[1] = ~ecc_code[1];
    ecc_code[2] = ((~reg1) << 2) | 0x03;
  }
  // Detect and correct a 1 bit error for 256 byte block
  int nand_correct_data (u_char *dat, u_char *read_ecc, u_char *calc_ecc)
  {
    u_char a, b, c, d1, d2, d3, add, bit, i;
    /* Do error detection */
    d1 = calc_ecc[0] ^ read_ecc[0];
    d2 = calc_ecc[1] ^ read_ecc[1];
    d3 = calc_ecc[2] ^ read_ecc[2];
    if ((d1 | d2 | d3) == 0)
    {
      /* No errors */
      return 0;
    }
    else
    {
      a = (d1 ^ (d1 >> 1)) & 0x55;
      b = (d2 ^ (d2 >> 1)) & 0x55;
      c = (d3 ^ (d3 >> 1)) & 0x54;
      /* Found and will correct single bit error in the data */
      if ((a == 0x55) && (b == 0x55) && (c == 0x54))
      {
        c = 0x80;
        add = 0;
        a = 0x80;
        for (i=0; i<4; i++)
        {
          if (d1 & c)
            add |= a;
          c >>= 2;
          a >>= 1;
        }
        c = 0x80;
        for (i=0; i<4; i++)
        {
          if (d2 & c)
            add |= a;
          c >>= 2;
          a >>= 1;
        }
        bit = 0;
        b = 0x04;
        c = 0x80;
        for (i=0; i<3; i++)
        {
          if (d3 & c)
            bit |= b;
          c >>= 2;
          b >>= 1;
        }
        b = 0x01;
        a = dat[add];
        a ^= (b << bit);
        dat[add] = a;
        return 1;
      }
      else
      {
        i = 0;
        while (d1)
        {
          if (d1 & 0x01)
            ++i;
          d1 >>= 1;
        }
        while (d2)
        {
          if (d2 & 0x01)
            ++i;
          d2 >>= 1;
        }
        while (d3)
        {
          if (d3 & 0x01)
            ++i;
          d3 >>= 1;
        }
        if (i == 1)
        {
          /* ECC Code Error Correction */
          read_ecc[0] = calc_ecc[0];
          read_ecc[1] = calc_ecc[1];
          read_ecc[2] = calc_ecc[2];
          return 2;
        }
        else
        {
          /* Uncorrectable Error */
          return -1;
        }
      }
    }
    /* Should never happen */
    return -1;
  } 
ECC的全称是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,是一种用于Nand的差错检测和修正算法。如果操作时序和电路稳定性不存在问题的话,NAND Flash出错的时候一般不会造成整个Block或是Page不能读取或是全部出错,而是整个Page(例如512Bytes)中只有一个或几个bit出错。ECC能纠正1比特错误和检测2比特错误,而且计算速度很快,但对1比特以上的错误无法纠正,对2比特以上的错误不保证能检测。
校验码生成算法:ECC校验每次对256字节的数据进行操作,包含列校验和行校验。对每个待校验的Bit位求异或,若结果为0,则表明含有偶数个1;若结果为1,则表明含有奇数个1。列校验规则如表1所示。256字节数据形成256行、8列的矩阵,矩阵每个元素表示一个Bit位。

其中CP0 ~ CP5 为六个Bit位,表示Column Parity(列极性),
CP0为第0246列的极性,CP1为第1357列的极性,
CP2为第0、145列的极性,CP3为第2、367列的极性,
CP4为第0123列的极性,CP5为第4567列的极性。
用公式表示就是:CP0=Bit0^Bit2^Bit4^Bit6, 表示第0列内部256Bit位异或之后再跟第2256Bit位异或,再跟第4列、第6列的每个Bit位异或,这样,CP0其实是256*4=1024Bit位异或的结果。CP1 ~ CP5 依此类推。
行校验如下图所示



其中RP0 ~ RP15 为十六个Bit位,表示Row Parity(行极性),
RP0为第0246….252、254 个字节的极性
RP1-----1、357……253、255
RP2----014589…..252、253 (处理2Byte,跳过2Byte
RP3---- 23671011…..254255 (跳过2Byte,处理2Byte
RP4---- 处理4Byte,跳过4Byte
RP5---- 跳过4Byte,处理4Byte
RP6---- 处理8Byte,跳过8Byte
RP7---- 跳过8Byte,处理8Byte
RP8---- 处理16Byte,跳过16Byte
RP9---- 跳过16Byte,处理16Byte
RP10----处理32Byte,跳过32Byte
RP11----跳过32Byte,处理32Byte
RP12----处理64Byte,跳过64Byte
RP13----跳过64Byte,处理64Byte
RP14----处理128Byte,跳过128Byte
RP15----跳过128Byte,处理128Byte
可见,RP0 ~ RP15 每个Bit位都是128个字节(也就是128行)即128*8=1024Bit位求异或的结果。
综上所述,对256字节的数据共生成了6Bit的列校验结果,16Bit的行校验结果,共22Bit。在Nand中使用3个字节存放校验结果,多余的两个Bit位置1。存放次序如下表所示:



K9F1208为例,每个Page页包含512字节的数据区和16字节的OOB区。前256字节数据生成3字节ECC校验码,后256字节数据生成3字节ECC校验码,共6字节ECC校验码存放在OOB区中,存放的位置为OOB区的第012367字节。
ECC的全称是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,是一种用于Nand的差错检测和修正算法。如果操作时序和电路稳定性不存在问题的话,NAND Flash出错的时候一般不会造成整个Block或是Page不能读取或是全部出错,而是整个Page(例如512Bytes)中只有一个或几个bit出错。ECC能纠正1比特错误和检测2比特错误,而且计算速度很快,但对1比特以上的错误无法纠正,对2比特以上的错误不保证能检测。
校验码生成算法:ECC校验每次对256字节的数据进行操作,包含列校验和行校验。对每个待校验的Bit位求异或,若结果为0,则表明含有偶数个1;若结果为1,则表明含有奇数个1。列校验规则如表1所示。256字节数据形成256行、8列的矩阵,矩阵每个元素表示一个Bit位。

其中CP0 ~ CP5 为六个Bit位,表示Column Parity(列极性),
CP0为第0246列的极性,CP1为第1357列的极性,
CP2为第0、145列的极性,CP3为第2、367列的极性,
CP4为第0123列的极性,CP5为第4567列的极性。
用公式表示就是:CP0=Bit0^Bit2^Bit4^Bit6, 表示第0列内部256Bit位异或之后再跟第2256Bit位异或,再跟第4列、第6列的每个Bit位异或,这样,CP0其实是256*4=1024Bit位异或的结果。CP1 ~ CP5 依此类推。
行校验如下图所示



其中RP0 ~ RP15 为十六个Bit位,表示Row Parity(行极性),
RP0为第0246….252、254 个字节的极性
RP1-----1、357……253、255
RP2----014589…..252、253 (处理2Byte,跳过2Byte
RP3---- 23671011…..254255 (跳过2Byte,处理2Byte
RP4---- 处理4Byte,跳过4Byte
RP5---- 跳过4Byte,处理4Byte
RP6---- 处理8Byte,跳过8Byte
RP7---- 跳过8Byte,处理8Byte
RP8---- 处理16Byte,跳过16Byte
RP9---- 跳过16Byte,处理16Byte
RP10----处理32Byte,跳过32Byte
RP11----跳过32Byte,处理32Byte
RP12----处理64Byte,跳过64Byte
RP13----跳过64Byte,处理64Byte
RP14----处理128Byte,跳过128Byte
RP15----跳过128Byte,处理128Byte
可见,RP0 ~ RP15 每个Bit位都是128个字节(也就是128行)即128*8=1024Bit位求异或的结果。
综上所述,对256字节的数据共生成了6Bit的列校验结果,16Bit的行校验结果,共22Bit。在Nand中使用3个字节存放校验结果,多余的两个Bit位置1。存放次序如下表所示:



K9F1208为例,每个Page页包含512字节的数据区和16字节的OOB区。前256字节数据生成3字节ECC校验码,后256字节数据生成3字节ECC校验码,共6字节ECC校验码存放在OOB区中,存放的位置为OOB区的第012367字节。
[原创]Nand ECC校验和纠错原理及2.6.27内核ECC代码分析

校验码生成算法的C语言实现

在Linux内核中ECC校验算法所在的文件为drivers/mtd/nand/nand_ecc.c,其实现有新、旧两种,在2.6.27及更早的内核中使用的程序,从2.6.28开始已经不再使用,而换成了效率更高的程序。可以在Documentation/mtd/nand_ecc.txt 文件中找到对新程序的详细介绍。


首先分析一下2.6.27内核中的ECC实现,源代码见:
http://lxr.linux.no/linux+v2.6.27/drivers/mtd/nand/nand_ecc.c
43 /*
44 * Pre-calculated 256-way 1 byte column parity
45 */
46 static const u_char
nand_ecc_precalc_table [] = {
47    0x00, 0x55, 0x56, 0x03, 0x59, 0x0c, 0x0f, 0x5a, 0x5a, 0x0f, 0x0c, 0x59, 0x03, 0x56, 0x55, 0x00,
48    0x65, 0x30, 0x33, 0x66, 0x3c, 0x69, 0x6a, 0x3f, 0x3f, 0x6a, 0x69, 0x3c, 0x66, 0x33, 0x30, 0x65,
49    0x66, 0x33, 0x30, 0x65, 0x3f, 0x6a, 0x69, 0x3c, 0x3c, 0x69, 0x6a, 0x3f, 0x65, 0x30, 0x33, 0x66,
50    0x03, 0x56, 0x55, 0x00, 0x5a, 0x0f, 0x0c, 0x59, 0x59, 0x0c, 0x0f, 0x5a, 0x00, 0x55, 0x56, 0x03,
51    0x69, 0x3c, 0x3f, 0x6a, 0x30, 0x65, 0x66, 0x33, 0x33, 0x66, 0x65, 0x30, 0x6a, 0x3f, 0x3c, 0x69,
52    0x0c, 0x59, 0x5a, 0x0f, 0x55, 0x00, 0x03, 0x56, 0x56, 0x03, 0x00, 0x55, 0x0f, 0x5a, 0x59, 0x0c,
53    0x0f, 0x5a, 0x59, 0x0c, 0x56, 0x03, 0x00, 0x55, 0x55, 0x00, 0x03, 0x56, 0x0c, 0x59, 0x5a, 0x0f,
54    0x6a, 0x3f, 0x3c, 0x69, 0x33, 0x66, 0x65, 0x30, 0x30, 0x65, 0x66, 0x33, 0x69, 0x3c, 0x3f, 0x6a,
55    0x6a, 0x3f, 0x3c, 0x69, 0x33, 0x66, 0x65, 0x30, 0x30, 0x65, 0x66, 0x33, 0x69, 0x3c, 0x3f, 0x6a,
56    0x0f, 0x5a, 0x59, 0x0c, 0x56, 0x03, 0x00, 0x55, 0x55, 0x00, 0x03, 0x56, 0x0c, 0x59, 0x5a, 0x0f,
57    0x0c, 0x59, 0x5a, 0x0f, 0x55, 0x00, 0x03, 0x56, 0x56, 0x03, 0x00, 0x55, 0x0f, 0x5a, 0x59, 0x0c,
58    0x69, 0x3c, 0x3f, 0x6a, 0x30, 0x65, 0x66, 0x33, 0x33, 0x66, 0x65, 0x30, 0x6a, 0x3f, 0x3c, 0x69,
59    0x03, 0x56, 0x55, 0x00, 0x5a, 0x0f, 0x0c, 0x59, 0x59, 0x0c, 0x0f, 0x5a, 0x00, 0x55, 0x56, 0x03,
60    0x66, 0x33, 0x30, 0x65, 0x3f, 0x6a, 0x69, 0x3c, 0x3c, 0x69, 0x6a, 0x3f, 0x65, 0x30, 0x33, 0x66,
61    0x65, 0x30, 0x33, 0x66, 0x3c, 0x69, 0x6a, 0x3f, 0x3f, 0x6a, 0x69, 0x3c, 0x66, 0x33, 0x30, 0x65,
62

0x00, 0x55, 0x56, 0x03, 0x59, 0x0c, 0x0f, 0x5a, 0x5a, 0x0f, 0x0c, 0x59, 0x03, 0x56, 0x55, 0x00
63 };



为了加快计算速度,程序中使用了一个预先计算好的列极性表。这个表中每一个元素都是 unsigned char 类型,表示8位二进制数。
表中8位二进制数每位的含义:





这个表的意思是:对0~255256个数,计算并存储每个数的列校验值和行校验值,以数作数组下标。比如 nand_ecc_ precalc_table[ 13 ]   存储13的列校验值和行校验值,13的二进制表示为 00001101, 其CP0 = Bit0^Bit2^Bit4^Bit6 = 0
CP1 = Bit1^Bit3^Bit5^Bit7 = 1
CP2 = Bit0^Bit1^Bit4^Bit5 = 1;
CP3 = Bit2^Bit3^Bit6^Bit7 = 0;
CP4 = Bit0^Bit1^Bit2^Bit3 = 1;
CP5 = Bit4^Bit5^Bit6^Bit7 = 0;
其行极性RP = Bit 0^Bit1 ^ Bit2^ Bit3^ Bit4^ Bit5^ Bit6^ Bit7 = 1 ;
nand_ecc_ precalc_table[ 13 ] 处存储的值应该是 0101 0110 ,即0x 56.
注意,数组nand_ecc_ precalc_table 的下标其实是我们要校验的一个字节数据。
理解了这个表的含义,也就很容易写个程序生成这个表了。程序见附件中的 MakeEccTable.c 文件。



有了这个表,对单字节数据dat,可以直接查表 nand_ecc_precalc_table[ dat ] 得到 dat的行校验值和列校验值。 但是ECC实际要校验的是256字节的数据,需要进行256次查表,对得到的256个查表结果进行按位异或,最终结果的 Bit0 ~ Bit5 即是 256 字节数据的 CP0 ~ CP5.
/* Build up column parity */
  81         for( i = 0; i < 256; i ++) {
  82
/* Get CP0 - CP5 from table */
  83
idx = nand_ecc_precalc_table [* dat ++];
  84
reg1 ^= ( idx & 0x3f);
  85
  86             // 这里省略了一些,后面会介绍
  91         }



R eg1





在这里,计算列极性的过程其实是先在一个字节数据的内部计算 CP0 ~ CP5, 每个字节都计算完后再与其它字节的计算结果求异或。而表1中是先对一列Bit 0 求异或,再去异或一列 Bit2 。 这两种只是计算顺序不同,结果是一致的。 因为异或运算的顺序是可交换的。



行极性的计算要复杂一些。
nand_ecc_ precalc_table[] 表中的 Bit6 已经保存了每个单字节数的行极性值。对于待校验的256字节数据,分别查表,如果其行极性为1,则记录该数据所在的行索引(也就是for循环的i值),这里的行索引是很重要的,因为RP 0 ~ RP15 的计算都是跟行索引紧密相关的,如RP0只计算偶数行,RP1只计算奇数行,等等。

/* Build up column parity */
  81         for( i = 0; i < 256; i ++) {
  82
/* Get CP0 - CP5 from table */
  83
idx = nand_ecc_precalc_table [* dat ++];
  84
reg1 ^= ( idx & 0x3f);
  85
  86
/* All bit XOR = 1 ? */
  87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if ( idx & 0x40) {
  88
reg3 ^= ( uint8_t ) i ;
  89
reg2 ^= ~(( uint8_t ) i );
  90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}
  91         }


这里的关键是理解第8889行。 Reg3 和 reg2 都是 unsigned char 型的变量,并都初始化为零。
行索引(也就是for循环里的i)的取值范围为0~255,根据表2可以得出以下规律:


RP0只计算行索引的 Bit0 为0的行,RP1只计算行索引的Bit01的行;
RP2只计算行索引的 Bit 10的行,RP3只计算行索引的Bit11的行;
RP4只计算行索引的 Bit 20的行,RP5只计算行索引的Bit21的行;
RP6只计算行索引的 Bit 30的行,RP7只计算行索引的Bit31的行;
RP8只计算行索引的 Bit 40的行,RP9只计算行索引的Bit41的行;
RP10只计算行索引的 Bit 50的行,RP11只计算行索引的Bit51的行;
RP12只计算行索引的 Bit 60的行,RP13只计算行索引的Bit61的行;
RP14只计算行索引的 Bit 70的行,RP15只计算行索引的Bit71的行;
已经知道,异或运算的作用是判断比特位为1的个数,跟比特位为0的个数没有关系。如果有偶数个1则异或的结果为0,如果有奇数个1则异或的结果为1
那么,程序第88行,对所有行校验为1的行索引按位异或运算,作用便是:

判断在所有行校验为1的行中,
属于RP1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3 的Bit 0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 3 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3 的Bit 1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 5 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3 的Bit 2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 7 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3 的Bit 3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 9 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3 的Bit 4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 1 1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3 的Bit 5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1 3 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3 的Bit 6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1 5 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3 的Bit 7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

所以, reg3 每个Bit位的作用如下表所示:
R eg3




89行,对所有行校验为1的行索引按位取反之后,再按位异或,作用就是判断比特位为0的个数。比如reg2Bit00表示:所有行校验为1的行中,行索引的Bit00的行有偶数个,也就是落在RP0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偶数个。所以得到结论:


在所有行校验为1的行中,
属于RP0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 2Bit 0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2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 2Bit 1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4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 2Bit 2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6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 2Bit 3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8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 2Bit 4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 1 0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 g2Bit 5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12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2 的Bit 6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属于RP14计算范围内的行有多少个------ reg2 的Bit 7 指示,0表示有偶数个,1表示有奇数个;


所以, reg2 每个Bit位的作用如下表所示:
R eg 2



至此,只用了一个查找表和一个for循环,就把所有的校验位 CP0 ~ CP5 和RP 0 ~ RP15 全都计算出来了。下面的任务只是按照表3的格式,把这些比特位重新排列一下顺序而已。
从 reg2 和 reg3 中抽取出 RP8~RP15 放在tmp1中,抽取出 RP0~RP7 放在tmp2中,
Reg1 左移两位,低两位置1
然后把 tmp2, tmp1, reg1 放在 ECC码的三个字节中。
程序中还有 CONFIG_MTD_NAND_ECC_SMC , 又进行了一次取反操作,暂时还不知为何。
ECC纠错算法

当往NAND Flashpage中写入数据的时候,每256字节我们生成一个ECC校验和,称之为原ECC校验和,保存到PAGEOOBout-of-band)数据区中。当从NAND Flash中读取数据的时候,每256字节我们生成一个ECC校验和,称之为新ECC校验和。



将从OOB区中读出的原ECC校验和新ECC校验和按位异或,若结果为0,则表示不存在错(或是出现了 ECC无法检测的错误);若3个字节异或结果中存在11个比特位为1,表示存在一个比特错误,且可纠正;若3个字节异或结果中只存在1个比特位为1,表示 OOB区出错;其他情况均表示出现了无法纠正的错误。


假设ecc_code_raw[3] 保存原始的ECC校验码,ecc_code_new[3] 保存新计算出的ECC校验码,其格式如下表所示:




ecc_code_raw[3] 和 ecc_code_new[3] 按位异或,得到的结果三个字节分别保存在s0,s1,s2中,如果s0s1s2中共有11Bit位为1,则表示出现了一个比特位错误,可以修正。定位出错的比特位的方法是,先确定行地址(即哪个字节出错),再确定列地址(即该字节中的哪一个Bit位出错)。


确定行地址的方法是,设行地址为unsigned char byteoffs,抽取s1中的Bit7,Bit5,Bit3,Bit1,作为 byteoffs的高四位, 抽取s0中的Bit7,Bit5,Bit3,Bit1 作为byteoffs的低四位, 则byteoffs的值就表示出错字节的行地址(范围为0 ~ 255)。
确定列地址的方法是:抽取s2中的Bit7,Bit5,Bit3 作为 bitnum 的低三位,bitnum其余位置0,则bitnum的表示出错Bit位的列地址 (范围为0 ~ 7)。


下面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探索一下这其中的奥妙。
假设待校验的数据为两个字节,0x45(二进制为0100 0101)和0x38(二进制为0011 1000),其行列校验码如下表所示:






从表中可以计算出CP5 ~ CP0的值,列在下表的第一行(原始数据)。假设现在有一个数据位发生变化,0x38变为0x3A,也就是Byte
1的Bit 10变成了1,计算得到新的CP5 ~ CP0值放在下表第2行(变化后数据)。新旧校验码求异或的结果放在下表第三行。


可见,当 Bit
1发生变化时,列校验值中只有CP1CP2CP4发生了变化,而CP0CP3CP5没变化,也就是说6Bit校验码有一半发生变化,则求异或的结果中有一半为1。同理,行校验求异或的结果也有一半为1。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说256字节数据中的一个Bit位发生变化时,新旧22Bit校验码求异或的结果中会有11Bit 位为1





再来看怎么定位出错的Bit位。以列地址为例,若CP5发生变化(异或后的CP5=1),则出错处肯定在 Bit 4 ~ Bit 7中;若CP5无变化(异或后的CP5=0),则出错处在 Bit 0 ~ Bit 3 中,这样就筛选掉了一半的Bit位。剩下的4Bit位中,再看CP3是否发生变化,又选出2Bit位。剩下的2Bit位中再看CP1是否发生变化,则最终可定位1个出错的Bit位。下面的树形结构更清晰地展示了这个判决过程:

图表 1  出错Bit列地址定位的判决树




注意:图中的CP指的是求异或之后的结果中的CP


为什么只用CP4CP2CP0呢?其实这里面包含冗余信息,因为CP5=1则必有CP4=0CP5=0则必有CP4=1,也就是CP5CP4一定相反,同理,CP3跟CP2一定相反,CP1CP0一定相反。所以只需要用一半就行了。


这样,我们从异或结果中抽取出CP5CP3CP1位,便可定位出错Bit位的列地址。比如上面的例子中CP5/CP3/CP1 = 001,表示Bit 1出错。


同理,行校验RP1发生变化,抽取RP1,可知Byte 1发生变化。这样定位出Byte 1Bit 0出错。
当数据位256字节时,行校验使用RP0 ~ RP15,抽取异或结果的RP15RP13,RP11,RP9RP7RP5RP3RP1位便可定位出哪个Byte出错,再用CP5,CP3,CP1定位哪个Bit出错。

 


http://www.niftyadmin.cn/n/3613240.html

相关文章

关于Adams错误Internal Error during execution of command 3. AEI_Initialization: Error in initialization.

关于Adams错误Internal Error during execution of command 3. AEI_Initialization: Error in initialization.解决方法问题描述联合仿真流程解决方法问题描述 笔者在进行Matlab与Adams联合仿真时遇到了如下图所示的错误。 联合仿真流程 为了详细说明问题&#xff0c;现简述…

写我的语文老师---代序

马上大四了,快毕业了,校园生活即将过去,将来可能还要考研,但是至少一段时期内不会再有学校生活了,很是怀念. 高中的生活已过去将近4年,其中有一位很特别的老师,我一直在找他,可惜一直都没找到他的联系方式,他是我们高二的语文老师,我把他当成我的知己. 他是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带…

x264中重要结构体说明

首先解释一下cli_opt_t的这个_t代表结构图可能是type的意思。同时还有很多i_ b_等作为前缀的变量&#xff0c;其中的I_表示int类型的变量 b表示bool类型的。依次类推。 正式进入主题。 typedef struct { int b_progress; int i_seek; hnd_t hin; hnd_t hout; FILE *qpfile; …

ARM存储管理单元MMU和存储保护单元MPU

MMU提供的一个关键服务是,能使各个任务作为独立的程序在其自己的私有存储空间运行.地址转换过程允许运行的多个程序使用相同的虚拟地址,而各自存储在物理存储器的不同位置.区域可以是活跃的,也可以是睡眠的:活跃区域包含当前系统正在使用的代码或数据;睡眠区域包含当前不使用,但…

静态页转换平台(StaticPol)-静态页生成终极解决方案

我本身非常不喜欢写文字材料&#xff0c;但是这个东西相信是很多人都需要的&#xff0c;把心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&#xff0c;也好让大家都努力PP&#xff0c;以助于尽快完善这个东东&#xff0c;早日贴出来供大家下载使用。 为什么要生成静态页&#xff1f; 这个问题咱们就…

五线电阻触摸屏的工作原理

在触摸屏的四个端点RT&#xff0c;RB&#xff0c;LT&#xff0c;LB四个顶点&#xff0c;均加入一个均匀电场&#xff0c;使其下层&#xff08;氧化铟&#xff09;ITO GLASS上布满一个均匀电压&#xff0c;上层为收接讯号装置&#xff0c;当笔或手指按压外表上任一点时&#xff…

jQuery学习笔记:Ajax(二)

接上篇“jQuery学习笔记&#xff1a;Ajax(一)”。3、jQuery.get(url,[data],[callback],[type])通过远程 HTTP GET 请求载入信息。这是一个简单的 GET 请求功能以取代复杂 $.ajax 。请求成功时可调用回调函数。如果需要在出错时执行函数&#xff0c;请使用 $.ajax。返回值 XML…

四线电阻触摸屏与五线电阻触摸屏的区别和技术比较

项目 OneTouch -4W四线电阻 OneTouch -5W五线电阻 物理结构 1、屏幕的最底层为一般玻璃板 2、玻璃上有两层 ITO Film&#xff0c;上层用以读取y轴电压值&#xff0c;下层用以读取x轴电压值&#xff0c;两层film紧密靠在一起&#xff0c;镀有ITO的面相对&a…